体育课程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学校教育中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使体育课程教学严谨、规范,我们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首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融会首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优良传统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结合其较公认的运作机制等,制定出《北京印刷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常规》及教师履行体育课程教学常规的行为细则,使之在对体育教师的授课要求上有章可循,在课程管理运行中有明确的方法指向性,在课程质量评价中有公认的尺度,端正体育教师个人在授课过程中的行为规范。
教学常规是确保体育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内容、组织、教法、学法、评价等环节和要素达成其目标的基本保证,是确保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体现体育教师职业素质和职业自律的基本体现。
一、体育课程教学常规
1、教师应熟悉和掌握教材内容,课前撰写好教案。对本课所授的教材内容、组织程序、运行步骤、教法学法、场地器材、学生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于课前(预留准备时间)与有关人员确认所用场地和器材的配置事宜;对使用的场地和器材进行安全检查,预防教学事故。
3、教师应在上课前10分钟到达上课地点,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学校对每节课的时间规定,准时上下课,不得提前下课或拖堂。
4、教师应穿着适宜于教学内容的运动服、运动鞋上课(冬季上课不戴围巾、手套,不穿过臀的影响运动的大衣、风衣等;夏季上课不戴墨镜,不戴棒球帽之外的遮阳帽;上课不准携带手机,不接电话,不背书包),教师应做到:着装整洁、仪表大方、举止文明、精神饱满。
5、教师应于课前带领学生(或指定学生)到器材室领取器材;课后清点数量,带领学生(或指定学生)将器材归还到器材室,放置妥当。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避免器材丢失;若丢失和损坏(耗损)器材,须写明原因报有关方面备案和处理。
6、教师应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和进度,不得擅自变动。如因特殊情况,需要更改,应提前向教学主管主任提出,并写出书面理由备案;必要时须经主任批准后,方能实施。
7、教师应激励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运动项目的兴趣;采取针对性强的教法,点化学生的学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宜的发展;教学语言规范文明,注重师生的礼仪规范;审慎对待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化解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严格执行学生考勤制度。
8、教师应准备有风雨教材(室内小场地素质练习或体育知识讲座),遇风雨天(或场地湿滑等)不能在室外上课时,即行实施。确实不能上课(无室内空间),应向学生说明情况,并写出书面报告,报教学办公室(或有关方面)备案。
9、教师因故不能上课时,应提前(一周)到教学办公室(或有关方面),填写代课申报表,经批准后(一天由教学主管主任批准;2-3天由主任批准;三天以上按学校规定执行),由分管教学主任与要求代课教师协商安排代课事宜,并将代课申报表报教学办公室备案(如遇极特殊情况,不能按此执行,应及时联系教学主任,获准后实施,并在事后及时补办手续)。
10、教师应严格执行体育考试制度,认真登录成绩。分数段应符合教育学规律,过高过低,都对体育课程的意义和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要在学期末分析原因,调整评价标准,使后续学期的评价趋于合理,并报体育部教务办公室备案。
11、学期结束时,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认真总结,体育部应组织各层面的教学交流和座谈,营造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能力、教学相长、形成个人教学特色的氛围。
12、教师上课时,要有安全观念,每节课都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要对脸色不佳及身体异常学生进行询问;对场地周边情况予以关注;对使用的器材设施进行验看等。要有对课堂突发事件应急的措施和办法。
二、教师履行体育课程教学常规的行为细则
课前:
1、领会、熟知和理解学校和体育部的各项有关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和运行的规章制度和相关要求。身体心理健康水平、专项运动知识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符合开课的基本要求。
2、明确本门课程的目标和任务,领会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熟练掌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熟知该年龄段(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淀有一整套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的教法手段,有教书育人的意识和善于抓住在教学中体现这种意识的切入点。
3、按教学大纲规定和教学计划,在课前完成教案的撰写,明确本课的目标、内容、组织步骤;设计好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法、学法,以及易犯错误的纠正方法;估算学习和练习的时限;勾勒出本课的教学环节及各环节的连接。体育部可组织教师说课和对教龄不足1年的教师进行专门指导,以有效达成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益和效率)。
4、掌握任教班级的人数、特点、班风、骨干及差生的基本情况,根据教学进度,形成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有的放矢的预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做出安全(可能发生事故)预案,并将关键部分体现于教案中。
5、着装符合上课要求。将不应携带、佩戴之物妥善放置;运动服、鞋应朴素、整洁、大方,适宜于做示范动作;仪表整洁、端庄,有教师的风度和气质。
6、提前10分钟到达上课地点,并做好上课的相关准备;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将要采用的教法手段等对场地、器材等的数量、布置情况和可能的安全隐患再次验看,并做到心中了然。
7、教师要主动与使用相邻场地的教师沟通必要的教学信息,树立相互补台、团结协作的意识,如遇特殊情况,应协力或协商解决。
8、教师须备有风雨教材内容,遇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一般不应停课,可移至室内,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素质练习、讲解规则、健身方法等。特殊情况下,须经教学主管主任同意,方能停课,并填写停课申报表。
9、接受教学主管主任安排的代课任务后,应了解教学对象、内容、要求和场地器材等多方面情况,心中有数。提前10分钟到达教学现场,询问提前到场的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学情况,解决场地、器材问题,对教学步骤、方法和组织过程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代课教师一般应选择安排同专项的教师担任,确保不因教师的更替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对教师专项水平的期待。
10、做好上课的物质和身心准备,满怀信心,精力集中,精神饱满,有气质、有风度地走进课堂,展示出体育教师的风采。
课中:
11、学生应在教师指定(较固定)的地点集合,教师要姿态端正地审视学生的着装、精神面貌。室外上课学生的列队应避风、避阳、避干扰。检查学生着装等;对精神状态不佳的学生要询问原因;对出勤情况认真登记在册,对迟到的学生应在下课后问明情况,提出批评;对见习学生提出要求。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应将姓名、基本信息和办公地点等通报给学生;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讲清考试的时间、内容、方式、标准和占总成绩的比例;对学生的体育课着装、考勤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12、体育课开始时师生要互致问候,注重礼仪。宣布本课的任务、教学内容、要求、注意事项、运动安全等,按照课程的实施步骤运行。
13、教师应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准备活动。动作示范要准确,口令清晰,准备活动一般不短于15分钟,要使学生的身体、心理达到能够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状态;同时,针对课的种类,区别新授课、复习巩固课、综合课、考试课及理论课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宜的专项准备和诱导后进入课程的基本部分。
14、课中讲解要体现出精讲多练,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在分组练习时有针对性的具体讲解,讲解要体现出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讲解要具有普遍性,要一视同仁;讲解要生动、精炼、准确;讲解要循循善诱,由浅入深,耐心细致,体现出教师的和蔼、耐心和风度。
15、课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示范。示范动作要规范、准确、有力度、有欣赏性。一般要求教师在讲授新动作时要适时地做三次示范:初学时(完整和分解示范);初步掌握动作时(强化动作过程和顺序);基本掌握动作时(比较和欣赏)。
16、课中要始终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用适宜的教法手段。教法要针对性强,循序渐进;要充分地运用场地、器材、设施及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等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动态地领悟和掌握技术动作,提高对运动项目的感知和兴趣,享受到完成技术动作的情感体验。
17、纠正错误动作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科学、适宜和运动安全的基本条件之一。在课中要体现出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偶然与必然等不同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式和方法;同时,纠正错误动作是教师指导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达成理解和教学相长的良机。
18、队列是体育课的特殊方式决定的,是课堂秩序的基本体现。教师要根据课的种类,对学生的队列提出不同的要求。开始上课时的队列,能反映出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纪律性和对教师的认同度;讲解和示范时教师的站位,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19、体育考试要严肃、严格、严谨。定性考试项目,一般每个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再次要求考试则要降低一个分数段来记录成绩,第三次要求考试则最多记录及格成绩;定量考试项目,课上仅限一次,课下补测一般不超过两次(也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考试次数)。考试的秩序要井然,妥当地安排好待考学生和考毕学生。教师评分要公正、准确,全班学生考试的分数区段要合理(一般优秀率不应超过15%,全班平均成绩一般在78~82分为最佳状态),考试后要做小结,提出学生的努力方向。考试课的组织方式和质量,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体现。
20、体育课难免发生运动安全的事故,因此教师要从场地器材,准备活动、教法手段、学生表现、保护帮助和组织管理等几个环节上考虑安全问题,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课中要注意发现事故的苗头,诸如有身体接触项目的严重侵人犯规等;长跑过程中的脸色和状态等都要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如发生严重伤害事故,要冷静地采取急救措施,亦可请邻近教师安排好本班学生的练习后,协助平息事故。事后,教师要立即写出书面报告,说明事故及处理情况,连同教案报教学主管主任;事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将事故说明和处理结果报教学办公室备案。
21、课中如遇极端恶劣天气,如风雨雪雾霾等,造成场地湿滑、泥泞、结冰和视物模糊等,使课程不能顺利进行时,则教师可临机处置,一般应安排室内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或讲解锻炼方法、体育知识、规则裁判法等,课后要向教学主任说明情况。一般不容许提前下课。
22、游泳课中,教师要着适合下水的泳装,置练习学生于视野之内,强调安全和纪律。教学上一般采用集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教法手段,体现出有组织教学、分组练习的层次,力求形成较浓厚的教学氛围,不可放任自流。
23、女生课中,应体现出女生教学的特色。提倡有音乐伴奏下的准备活动,学习新内容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练习上要小强度多次数(组数),方法上要多鼓励、严要求、分组分层练习等。同时,要特别注意四点:生理变化;保护帮助方式;练习场地的整洁度;批评教育方式。
24、课中要注重身体素质练习。除考试课和理论课外,每次课均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课课练”内容,男生以上、下肢力量为主,女生以上肢和腰腹力量为主(或秋季学期以跑为主,春季学期以力量为主)。
25、课中要特别关注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学生的体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差生,更是有着身心的双重压力,教师要既严格要求,又理解、鼓励他们,明确提出练习要求,耐心指导和帮助他们,经常询问他们的体育诉求,使他们在每节课中都有收获。
26、凡代课教师,要根据任课教师介绍的情况及自己的观察,施以适宜的教学手段,致力于不因教师的更替而影响教学质量。每学期第一、二周和考试周,教师不得请假外出。如有极特殊的情况,请假须经体育部主任同意。
27、教书育人,寓德育于体育中,健康向上,因势利导要贯穿全课。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类别、项目特点、内容方法等融入对学生的品德、意志、作风、个性和情操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培养。有要求就要有评价,要针对课堂上的出现的各种情况即时评议,不迁就、不姑息,弘扬正气,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和育人情境。
28、课的结束部分应涵盖:小结本课任务的完成情况;布置课外作业及辅导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预习方法等(提倡每星期有固定时间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整理场地器材;个别交谈(督促部分学生课外多练习弱项,询问部分学生的锻炼情况,征求部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记住部分学生的名字等),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
29、教师要准时上下课。准时体现出应有的严谨和诚信,这是教学秩序的要求,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体育课良好开端和圆满结束的象征。上课迟到、提前下课和拖堂皆为教学事故。
30、教师应自始至终主导课程教学过程,不断地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不得因为学生分散练习、分组练习和教学比赛等就疏于管理和指导,放任学生;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以各种有效的形式,统筹全局,以教师位置的变化,适时地给学生以有益的提示、点拨、约束和赞扬。
31、强化课堂教学中的纪律意识,杜绝在课堂上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坚守教书育人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
课后:
32、应在教学记录中记载有关授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课中学生的情绪,课堂氛围,被批评和表扬的学生,课上出现的较特殊情况,偶发事件,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法的呼应等方面,都应或简或繁地记载下来,以利在今后的教学中厚积薄发、补偏救弊和推陈出新。
33、针对课上采用的教法手段及产生的教学效果,应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特别是新授课,应在个人充分准备,经过实践验证后,再进行反思,不断积淀,使教学过程实现优化。教学中发现的难题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及时向教学主任反映,以便在集体备课时集思广益,找出解决(缓解)办法。
34、设计好课外辅导的程序。内容和辅导次数由教师根据教学的情况选定,辅导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参加人员。课内外结合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重要方面。
35、体育考试后,教师都要再次核准登记的成绩,做到“五清”:即人名清、学号清、班号清、记录清、成绩清。对应补考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情况安排补考时间。学期结束后的登录成绩,要认真、精细、准确,错登和漏登学生成绩均属教学事故。
36、对课上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及其他特殊情况,应妥善处理,必要时写出书面报告,呈送教学主任或有关方面。一般应在当天解决事故后的各种问题。
37、代课教师要做好代课记录,通过教学主任或直接与原任课教师交接清楚。交接的内容应包括:出勤情况、教学内容、主要教法手段、学生对技能技术的掌握情况、下节课施用的教法建议、班风学风等。
38、教师要自觉地进行业务学习,保持较好的身体形态、体能和运动技术水平。对任教的专项技术要达到熟练、自如、准确,能经受住同行的检验、使学生认可。提倡说课、看课、观摩的教学研讨交流形式,共同探索教学规律及其内涵,主动请学生反馈教学过程,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9、要适时地进行教学的实验研究。每个教师都要选择诸如困惑的问题、课程体系及改革、内容方法选择、教学实验、学生学习动机引导等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对所承担的课程进行较大的改革创新,需向体育部提交可行性报告或改革方案,经批准并备案后,方能实施。
40、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及效果。教学水平的三个递进层次是:第一层:使学生的体能得到促进,技能得到提高,方法得以掌握。第二层:把心理教育与课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第三层: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和媒介,达成教书育人和完善人格的目标。
41、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维护本校体育传统和事业的荣誉,以追求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为职业素养的基本体现。同时,有义务、有权利对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行监督,要经常地向体育部教学主管主任反映体育教学的情况、意见和建议。
体育部
2016年3月